惹不起,躲得起,防御靠“藏”的动物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演变,许多动物进一步改进完善了自我防卫的方式。它们采用的防卫方式包括采用尖牙利齿和一流的听觉等等,并会置这些防卫工具处在箭在弦上的状态。不过有的动物非常弱小,造物主并没有给它们防御的武器,这些动物选择的主要防卫手段就是“藏起来”。

惹不起,躲得起,防御靠“藏”的动物

藏匿的昆虫

许多动物为了防止被对手发现,就会采用藏匿的方式。随意掀起一块石头或一堆枯叶,都会蓦然发现藏匿于下面的小生物:或是倏忽间因为看到光亮而开始蠕动的昆虫,或是蜷成一团的甲壳虫,或是匆忙想要逃离的蜈蚣和小跳虫,抑或是更小的蛆虫。树木和各种植物都是动物寻求藏身之地时的首选。昆虫选择藏匿于树叶之下、树干周围或是树皮下。树叶上留下的昆虫爬行过的痕迹说明幼蛾幼虫曾在这里出生、长大,而树皮上也同样留有甲虫钻进树皮、啃食树木的痕迹。

惹不起,躲得起,防御靠“藏”的动物

许多昆虫如狡兔择三窟的藏身方式一样,会选择多个植物作为藏身之所。有些毛毛虫蜷在树叶上,外面由黏液覆盖,织叶蚁用自己幼体时制造的丝将树叶捆绑起来,有时成年蚁会把幼蚁当做胶棒来使用。蚜虫、蠓、黄蜂等昆虫刺激植物生长出对它们形成保护的液体,比如里面多孔、外面坚硬的树节类植物。昆虫的幼体吃植物时,它们的唾液就会刺激植物瘘的生长。

惹不起,躲得起,防御靠“藏”的动物

为了生存而躲避

大型动物同样也会利用它们居所附近的植物、岩石和其他一些可以利用的物体作为安全保护。鸟类的藏身方式包括将鸟巢建在草丛之中、藏进丛林之中、藏进地下洞或树洞中等。对于可以迅速到达藏身之地的动物而言,长时间躲避一处就不是很有必要。许多小啮齿动物只在洞穴附近觅食,这样就可以在看到老鹰时用最短时间钻入洞内。螃蟹在石头下爬行的速度很快。东非的扁平龟有着扁平,但却可弯曲的外売,所以可以随时钻入岩石的缝隙之中。海龟在藏身时会收紧尾巴,这样就不会被入侵者轻易从藏身之所拉出。生活在美国西南部的大型蜥蜴面临危险时,会在第一时间钻入缝隙,之后便鼓胀双肺,使身体瞬间变大,占满藏身之所。

惹不起,躲得起,防御靠“藏”的动物

终身藏匿于泥沙中的甲壳类动物

许多动物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求生:它们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光都在疲匿中度过。随着几百万年时光的流逝,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藏置于壳内以求生存的方式。许多蛤蜊在沙滩或泥淖中生存。它们有些生活在泥或沙的浅表层,而有些则生活在深层的泥沙之中。巨蚌可在离地面1米深的沙中生活。生活在洞中的蛤蜊躲避了被海浪冲走、被阳光晒干和成为掠食者口中美餐等种种危险。它们躲在洞中,无需到外面觅食。它们只要张开双壳,将体内的虹吸管伸出沙外,通过虹吸管吸水,再将吸入的水进行过滤,提取可食物质。如果蛤蜊感觉到由沙子传递过来的振动,就会迅速蜷缩到体内的虹吸管中,因为振动很有可能是由寻找蛤蜊藏身之所的掠食者发出。蛤蜊也会通过向更深处挖洞,躲避进攻者的侵袭。有些蛤蜊挖洞速度极快:蛏一分钟的移动速度能够达到22厘米。

惹不起,躲得起,防御靠“藏”的动物

动物们的地下避难所

还有一些动物也会在地下寻求安全避身之所。蚯蚓一天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下挖洞。一旦被鸟叼住,也会想尽一切办法不被鸟从土中叼出来。它会用身体两边的刚毛紧紧附着在洞壁上,其尾部鼓胀使其紧附于洞壁。鼹鼠挖洞时可以将蚯蚓从洞中挖出,并将其当做自己的美餐,甚至将蚯蚓咬死,塞入自己的洞中,以备将来食用。鼹鼠很少将头探出地面,以防遭到老鹰、狐狸或黄鼠狼等的袭击。

惹不起,躲得起,防御靠“藏”的动物

其实“藏起来”不一定是挖洞,对于很多动物来说,只要做到一动不动,也是一种躲藏,例如刚刚出生的小鹿在妈妈离开采食树叶的这段时间,会以和其他动物完全一样的方式,原地不动地待在草丛之中。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藏匿行为幼鹿出生时,身上不带有能够吸引掠食者的气味。它们只要静静地待在毛色与自然环境融为色的地方,就能够躲开被掠食者袭击的危险。大部分食草动物的幼崽都有这种本能,一有风吹草动,就选择一动不动趴在那里,躲避一些肉食动物的袭击。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为互联网用户自发分享,其中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及其所属单位。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享有相关内容的所有权,并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认为本站存在涉嫌抄袭、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pangmengshe@163.com 进行举报。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采取删除措施,感谢您的理解与合作!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胖萌舍长的头像胖萌舍长认证作者v3舍长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