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信鸽怎么知道把信送哪的?

古代信鸽怎么知道把信送哪的?

事事卟將 提问 5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养过鸽子的人都知道,鸽子有送信的天赋。

任何一种鸽子,都具有强烈的归巢性。

它们到了任何生疏的地方,都会有强烈的不适应,会高速飞行到自己的家里。

哪怕家距离这里有上百里甚至上千里,鸽子都会以最快的速度飞回去,甚至不愿在途中任何生疏的地方逗留或栖息。

鸽子分为几种,一种是300公里内飞行的,这种一般速度很快,飞不了多久就回家了;

另外一种是500公里到700公里,这种鸽子要比较强壮才行;

最后一种是700公里以上,最长可能到1800公里。这种鸽子耐力强,但飞行速度较慢。

但无论再慢,鸽子的速度比当时八百里加急快得多。

前几年一场信鸽业余爱好者的比赛,350公里的距离,一只鸽子飞了5小时多就回到了家。那么,鸽子的时速就是65公里,这还不是专业信鸽。

而八百里加急的马匹,时速不过12公里,只是信鸽的5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信鸽飞行是直线,可以忽略地形的因素。而马匹必须在各种复杂地形奔跑,实际奔跑距离比信鸽长多了。

人类在至少三千年前,就开始大量使用信鸽。

我国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军用信鸽,是宋代。

国外就更多,一战二战列强都有大量装备。

即便二战通讯能力第一的超级强国美国,在装备了大量有线无线电通讯装置以外,仍然装备大量信鸽。

美军的信鸽是在通讯失效的情况下,同后方进行必要的紧急联络,是单向的。

信鸽的缺点是,它们只会归巢。

比如我在上海养了信鸽,现在带到南京,它会迅速飞回上海送信。

但我现在在武汉,想要将信送到南京,却没有办法,因为信鸽只会飞到上海。

所以,信鸽是有很大局限的,在今天已经没有使用的意义。

资料上这么写: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指示后勤部副部长叶进明,在盐城新四军军部饲养军鸽。

1950年,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派出官兵到苏联学习军鸽训练与饲养,学成后他们带了200羽苏联鸽子和波兰鸽子,回到昆明组建了军鸽队。

萨沙多说一句,我舅舅就是信鸽爱好者,到今天还在养鸽子参赛,我从小就看着他养鸽子。

回复

共9条回复 我来回复
  • 荒诞者的头像
    荒诞者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作为养鸽二十多年的人,这个问题我比较了解。鸽子缺乏安全感,它会对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到害怕,换个鸽舍或者换个主人它都会好几天不吃东西。好的鸽子一辈子只认一个地方,鸽子在哪里长大,它会一辈子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不管走多远,它都会拼命回到自己的家去。

    我们养鸽子比赛都是把鸽子带到很远的地方去放飞,然后鸽子就会自己回家来。古代养鸽送信也是这个样子,一般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建个鸽舍养鸽子,然后准备出远门了就从这个鸽舍里抓几只鸽子装到笼子里去(养起来),然后有事需要送信的时候就从笼子里抓一只出来,把纸条绑在鸽子腿上,然后放飞出去,鸽子就会自己认得路自己飞回去,这就是最早的飞鸽传书。也就是说,鸽子不知道主人想让它去哪送信,它只是在回家;主人也不能指望一只鸽子哪个地方都懂得去,只能是想送信到哪就必须到当地去抓鸽子,这样鸽子才会在回家的时候顺带捎信。

    鸽子的飞行速度大约是60~90公里,短途冲刺速度甚至可以达到100多公里(目前比赛记录是170多公里),在古代时候这是非常可观的速度,像600里加急实际上也就是每天行进300公里,古代一般150里设一个驿站,600里总共需要换乘4次马。但是600里地给鸽子来飞大约只需要4多小时左右就能到。我自己的鸽群里就有一只到江苏去参加比赛的,江苏距离我们家大约有1000多公里,当天早上放飞,隔天傍晚鸽子就飞回来了,只用了一天多时间。

    1年前 0条评论
  • 煮茶煮酒煮时光的头像
    煮茶煮酒煮时光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八百里加急”和“飞鸽传书”是我们在古装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但是,相比较而言,飞鸽传书的效率和安全性要比前者高,因为马连续的奔跑容易出现意外,再加上古代多有“山贼流寇”之流,一旦被拦下,也就没下文了。

    而飞鸽传书是在空中完成的,它们很少能够受到地面上的威胁(神箭手除外),而且为了防止被敌人截取情报,一些重要的情报会同时放飞多只信鸽以扰乱敌人的视线(其中只有一只腿上绑着信息),所以,显然飞鸽传书的安全性更高,也正是因为这样,飞鸽传书成为了古代主要的远距离信息传递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信鸽是如何知道目的地的准确位置的呢?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聊聊古代的“黑科技”-信鸽。

    信鸽怎么用?

    信鸽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因为人们利用了信鸽的归巢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不管飞出多远,信鸽总是能够找到“家”,所以,信鸽并不是随意往天上一抛就行的,而是有使用方法的。

    首先,使用信鸽的人并不是信鸽的原主人,而是信鸽主人送与联系之人的,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的认识,有时候是通过自己恰好途径朋友这时带上的,有时候是让一些差旅之人将信鸽带过去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

    其次,收到信鸽的人需要将信鸽笼养起来,要用的时候,就用笼子里拿出来将写好的信息绑在信鸽的腿上,然后放飞信鸽,这样信鸽就能利用自己的归巢能力,准确的回到主人家了。

    信鸽的效率

    在当下,全球通的大环境下,人们即使相隔万里,一秒钟能也能联系上对方,但是在古代就不同了,那个时候车马很慢,距离较远的两个人只能通过书信往来,但是古代的书信效率极低,对于一些有时效性的信息来说,对方收到了,也就没有用了。

    于是,早在距今约1000多年前,我国聪明的古人就发现了信鸽,这让原本需要几天才能传达到的信息,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了。

    根据科学家们的测试发现,信鸽的平均飞行速度在45公里每小时左右,最快速度达到了162公里每小时。原本“八百里加急”每天跑死马也就跑个300里左右(24小时),而同样的距离,信鸽最快用不了一个小时,就算以平均速度也只需要3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

    所以,信鸽从我国宋代初开始使用,一直到近代才被更加快捷的交通以及电话等取代。

    信鸽的归巢能力是驯化后产生的吗?

    从距今约1.7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开始了动物的驯化,而驯化后的动物总是会出现一些野生祖先不具备的特征或者是习性,比如在野生环境下家鸡的祖先原鸡只有在每年的2-5月繁殖期才会受精产卵,而如今的家鸡(母鸡)都可以天天产卵了,再比如野牛在野生环境中桀骜不驯,而在人驯化后,它们能够走直线耕田,这在没有机械化以前,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助力。

    那么,信鸽归巢的习性是不是人为驯化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古代的国人之所以会选择驯化信鸽,就是因为看中了它归巢的本能。

    信鸽的祖先是原鸽,这是一种广泛的分布于亚洲、欧洲以及非洲大陆上的鸟类(后被引入美洲),从外观上看,原鸽整体的羽毛呈蓝灰色,在颈部有明显的绿色和紫色金属光泽的羽毛,眼睛为橙红色,非常的具有辨识度。

    原鸽在自然环境下,栖息地是多样的,可以是悬崖峭壁,也可以像麻雀那样栖息在村落附近,原鸡的活动范围很广,而且它们是自然界中,少有的以巢为家的鸟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鸟巢对于大多数鸟类来说只是繁殖的场所,一旦过了繁殖期,它们就四海为家,不再回来了。

    但是,原鸽不同,它们无论飞多远去觅食,在傍晚都会回到自己的巢。古人正是看中了它这个特性,才开始驯养原鸽。再经过驯放(养大后带鸽子远离家放飞,根据放飞的次数增加,距离也相应地增加),最终那些总是能够成功找到自己家的信鸽被保留了下来,这样就培育出了可以送信的信鸽。

    总结

    信鸽是由野生的原鸽驯化而来的,它们之所以被驯化,就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它们的归巢本能,这样经过人工的饲养和驯化后,它们才逐渐的成为了古代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当然,信鸽不是随意放飞就能找到目的地的,而是信鸽的目的地必须是它从小生长的地方,所以古人家中会养各种不同地区的鸽子,以方便联系不同地区的人。

    1年前 0条评论
  • 情绪ヽ无法释怀的头像
    情绪ヽ无法释怀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古代的信鸽是通过什么方法把信送到准确位置的,这里有个误区,信鸽不是送信,而是回巢,是单程的,因为信鸽先天具有辨别方向的优势和强烈的归巢欲望,所以古人利用了信鸽这一特点,不管把信鸽带到哪里,放飞后它都能飞到原来的巢穴,举个例子,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时,随身带去了很多长安城官府专门养的信鸽,每当要汇报时把信息附在信鸽身上,鸽子飞回长安城的巢穴,朝廷能得到前方的信息,达到送信的目的。

    图为一战中,英军流动的大型信鸽巢穴。

    再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他是广东韶关人,因远在长安城做官,常年不能见到远在广东的老母亲,于是张九龄在长安养信鸽,老家人在广东养信鸽,然后派人互送信鸽,平时思念母亲了或者有什么事了,就互放信鸽,在长安的信鸽飞回广东的巢穴,在广东的信鸽飞回长安的巢穴,从而达到互相通信的目的,张九龄当年家养群鸽,与母亲互通信的故事被称为“飞奴传书”,还传为一段佳话。

    图为一战时,德军利用信鸽穿戴微型相机,进行空中侦察。

    信鸽通信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世界各国都有使用信鸽的悠久传统,比如4000多年前,埃及的渔民出海捕鱼时,就随船带着信鸽与陆地的家人通信;在古希腊,就是通过信鸽把奥林匹克的获胜者传递各个城市;在一战中,德军将法军围困在维尔登要塞,所有联络切断,幸亏有信鸽,法国援军赶到解围;到了二战时,无线电已成熟运用在军事上,而英国海军仍然保持传统,出航时船上都带着军用信鸽,据统计二战时,英国饲养的信鸽达20万只。

    其实我军也有信鸽。

    当然信鸽辨识方向和归巢欲是基本特点,鸟类都恋巢,但信鸽的恋巢性更加强烈,信鸽不管遇到任何因难,就算隔了上千里都要飞回巢穴的,另一个辨识方向能力超强,鸽子到底怎么实现的,现代人仍未解出谜,只能猜测说鸽子可能有自己的磁场。当然刚长大的信鸽是不能马上使用,要经过精心选育、反复培训后,才可被使用,现在通信已经十分发达了,但通信鸽依然未被淘汰,还延伸出了航海通信鸽、军事通信鸽、民用通信鸽等,信鸽竞翔比赛也作为一种国际赛事在世界各国展开。

    1年前 0条评论
  • 落花无相依的头像
    落花无相依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鸽子是个很神奇的鸟类,竟然能用来送信,所以信鸽这个词,也是鸽子的一个特殊称谓了。

    人们利用鸽子送信,是因为鸽子有一个习性,就是能记得生养的地方,就算是把鸽子带到很远的地方,只要一放飞,它就能自动找到回家的路,然后飞回去。

    我们都听说过老马识途,知道马会记得走过的路。那么鸽子为什么能够记得家的位置,并且可以千里迢迢飞回去呢?

    其实很多鸟类都能记住家的位置,要不一飞就飞丢了,找不到鸟巢了,还怎么去繁衍基因呢?

    有人做过实验,把信鸽的身上绑一块磁铁,然后信鸽就会迷失了方向,说明信鸽判断地点和路线,有一个可能是利用地球磁场和磁感线,此外信鸽判断方向,还利用太阳的方位角度。

    信鸽这种“飞鸟恋家”的本能,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它传递一些信息,通常是写的小纸条,绑在信鸽的腿上。这在走路基本靠走的古代,这能飞的信息,可以传递的很快的了。

    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原始,并且传递信息量也不多,但是越是原始的办法,有时候越是保险,像无线电、电报这些,因为是电子的,很容易被截获并破解,这样在战争的关键时候,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信鸽这样的通讯方式,反而是让人防不胜防。二战时候,日本在战争中,就用到信鸽传递关键军事信息。

    1年前 0条评论
  • 迷离双眼看伊人只为一笑的头像
    迷离双眼看伊人只为一笑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算没有养过鸽子,但大家伙也都知道鸽子的送信天赋。这要是搁古代,那就是最上等的邮差,速度快咱就不说了,最重要的是,它还是那种不领工资的邮差。

    那么为什么鸽子就能成为信使呢?这最为主要的是,利用了他强烈的归巢感,当然这是人家书上用语。

    用咱大白话讲,就是鸽子这东西,特别的恋家,这出来的时间稍微的长一点,浑身上下的不得劲,这就想着法憋着劲的要回去,只要你不拦着,一头扎着就往家里边飞,能飞多快就飞多快,一点留恋的余地都不会有。

    甚至于这中间,你让它休息一会,它都不乐意,只要有余力,一股脑的往家里边蹦。

    这就是鸽子这脾气,它和一般的动物是不一样的,从它的一些生活习性您就能看得出来。

    在鸽子群里,它们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一旦配对成功,这辈子都会不离不弃的。

    说到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就要问了:“这万一如果鸽子群里边雌雄数量不匹配,要是雌的比雄的多,或者雄的比雌的多,这咋整啊?”

    这也好整,咱开头也说了,鸽子您让他离家这是不可能的,你让他离群这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也不会离群去找,而是会出现两雌的或者两雄的配对。凑活凑活也算是一对!

    好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

    鸽子对家的概念是很看重的,一对鸽子这要是孵小鸽子了,这鸽子每天跟那上班点卯一样,特别的准时,到点了俩鸽子就换班。

    这期间要是孵化没有成功,鸽子还会对这窝不满意,弃巢,换个地然后接着生蛋孵化。

    题主的问题

    从这些个细节当中,咱不难看出鸽子这动物,对家的概念是很看重的。

    所以它要是离家时间久了,那回去的冲动是拦不住的。

    很早之前,人们就发现了它这特点,开始利用它们进行通信。

    那会这洗个通信,包括航海通信,商业通信,军事通信等等。

    鸽子在我国应用到通信领域也有些年头了,你比方说,当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一介布衣的刘邦,俩人那打的天昏地暗。

    其中有一次,刘邦被项羽追的这都没地躲了,没法子瞅见一口枯井就跳里边躲了起来,后来上不去了,这不就放了一只鸽子出去求援。

    当年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和汉帝国如何通信?对喽,就是这鸽子,毕竟西域离着汉帝国的统治中心,那可不是一般的远,有点啥事,派人去,那黄瓜菜都凉透了。

    当然随着咱现代科技的进步,鸽子通信的弱点就逐步的暴露出来了。

    他只能单向联系,你比方说鸽子的巢是在上海,可你想联系的是武汉这地的人。

    你和武汉这嘎达的人就没法联系,想要联系的话,还必须再准备一只巢在武汉这地的鸽子。

    您要是这么算下来,得咧,养鸽子的成本这可就成几何倍数的增长,所以到了现代,鸽子通信就被取消了。

    而鸽子的这项功能,被列入了观赏行列,赛鸽就出现了。

    那么说道这里大家伙不免会好奇,这鸽子为嘛就能够这么精准的找到他们的巢呢?

    其实后来的科学家做个调查,他们发现这秘密就在鸽子的上嘴唇上,也就是上喙,这地方长着一连串的晶胞,然后它们就利用这些个晶胞,靠着地磁来辨别方向的。

    就为这,科学家还做了实验,在一个小房间里整了一组和迷宫一样的隧道,然后把食物放上去。

    鸽子来回的穿梭,当然中间会有几次找错地的现象发生。

    但如果你在放食物的平台下边整一个磁铁,得咧这鸽子中间这都不打迷糊,直接就找到了地,就这么神奇。

    为了使验证的结果更加的精确,他们还把磁铁绑到了鸽子的嘴上,这一家伙好了,鸽子这就成了醉汉了,压根就找不到方向了。

    但绑一块铜疙瘩,啥事没有,该干嘛干嘛。

    所以鸽子能找到巢,全得赖他的上嘴唇上那晶胞。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1年前 0条评论
  • 黎明的头像
    黎明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首先,古代送信不用鸽子,和现代一样靠人力。

    甲骨文里就有信这个东西了,但是那个时候的信件传递方式不确定。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战争的需要,出现了大体量有组织的信件传递形式,最为著名的当属“黑夫木牍“。一共两封信,分别是”黑夫“及其弟弟”惊“写给他们的哥哥”衷“的,两人在秦军之中,正在参与秦灭楚的战争。信中表达了对母亲的关心,对家里的惦念,对战事的忧虑,以及需要家里寄一些钱:”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意思是说:如果家里不能及时寄钱,兄弟两人可能会被饿死。家书中的行文、思想、情感表达方式均与现代人无异,可谓情真意切。读之不免令人担心兄弟两人后来是否平安归家。

    鸽子”理论上“是可以传递一些信息的,因为其具有归巢的属性,能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准确找到自己的巢穴。但这也不是鸽子所独有的,鸟类都有。很多候鸟隔了半年之久,几千公里的距离,还能找到自己的巢。但是如果想利用这个属性来送信那就太不现实了。抓鸽子本身就不容易,会飞还怕人,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意外也不可控,雨水、大风,猛禽等等,小时候亲戚家养的鸽子一天就被”鸟鹰“(具体学名是什么不清楚,东北地区一种长得比鸽子大一点,外形类似鹰的猛禽。)叼走了三四只,后来费很大劲才用洋炮把鹰(一种类似喷子的打铁砂的枪)打了下来。而且,想要利用归巢性送信,就需要把鸽子带离巢穴,距离近的犯不上,不够抓鸽子废的劲。远了中途还需要喂食,好吃好喝的时间一长别说鸽子了,刘禅都说“此间乐,不思蜀矣!”因此,重要的信息没法用鸽子。充其量用来报个平安,出远门前带只鸽子,到目的地后把鸽子放了,让它自己飞回家,告知家人自己已安全抵达。但是如果自己安全到达了,鸽子死路上了……即便鸽子也活着放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飞回去,岂不是让家人徒增烦恼?可能家人会派人来找,派的人也算有心,也带了只鸽子,鸽子也没飞回去……刚好,全家搬过来了。

    再说信鸽的军事用途,这点见得最多,但是传递战场信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可靠!鸽子显然不具备这种品质,所以史书中经常见到在围城战中,守军为了送信使突围求援,往往需要花很大的代价,而且成功率很低。如果鸽子这么好用,何必用人命去堆?而且,古代战争一般以年为单位,亲戚家最开始养的鸽子不到一个月就敢放出去了,完全把新家当老巢了。

    历史上有名有姓的记载鸽子传信的事见于《开元天宝遗事》:“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但是,很不幸,该书是一本小说……不会真的有人把小说当现实吧?

    1年前 0条评论
  • Residual red soul的头像
    Residual red soul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信鸽送信,应该叫信鸽捎信才对。为什么?

    鸽子的特点一,归巢性,也就是它只认自己居住的地方,你无伦把它带到哪,它都会快速识别并飞回家,这就是归巢性。

    特点二,单边性。它只认得回家的路。如武汉是饲养它的家,你把它带到北京,它会从北京飞回武汉,它不会再从武汉飞回北京,我们常从电影里看到的收到一支信鸽的信后,然后再寄上一封信让它传回去,这是错误的,缺发生活常识。

    信鸽相互传信,需要在双方都有鸽子,然后再带到对方放飞,利用它们回巢的特点,达到送信的目的。

    通过信鸽传信在古代就有了,古人发现鸽子有这个特点后,就利用它传信,最早是公元前3000古埃及人就开始用它传递消息了。

    我国最早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就充分利用了鸽子这一特点开始传信。

    一般的信鸽经过训练后,速度在70千米至100千米一小时右右,最高可达170千米一小时,这个速度已冲破时代了。

    后来信鸽被频繁用于战争中,其中宋朝应用最广,到了现代中,特别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训练了大量信鸽,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鸽在战争中的作用渐渐少了,现在的信鸽多用于比赛及人们闲暇时间的爱好。

    1年前 0条评论
  • 挽歌朽哖的头像
    挽歌朽哖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极不发达,交通工具比较快的就是马车、轿子和战马,出行快的是骑马,轻松点的就算坐马车或坐轿了。

    因为没有电,通讯方式既无电报更没有手机,平时就是书信,快速的就是飞马传书,还有飞鸽传书,但只能传递一些简短紧要的信息,类似现在短信的功能。还有一种是烽烟,很多地方都有烽火台,以狼烟来传递敌情等信息,这种方式传递的信息更加简单,但速度最快。

    飞鸽传书也是古代长途传递信息中最快的方式,信鸽每小时可以飞行几十公里,速度快于飞马传书。飞鸽传书是在出行前将平时在家里驯养的信鸽带在身边,在外出途中如果有什么需要告知老家的信息,就写个小纸条绑在信鸽腿上,然后将信鸽放飞,信鸽就会自动朝着家乡飞行,直到回到家见到主人,这样就会把信息带回老家。

    但飞鸽传书也有局限性,就是传信的地点是很有限的,基本上是从外面往信鸽的老家送信,反向送信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实现,从外面某一地方向信鸽老家以为的地方送信更不可能。

    为什么信鸽飞鸽传书会是这样的情况呢?题主关心的信鸽怎么知道送信的确切位置的呢?

    上面介绍说了,绝大多数情况下,信鸽只能将信息带回老家去。那么信鸽是如何自动飞回家的呢?这要归功于信鸽的一个特性:归巢能力。信鸽在长期生长的地方呆久了,会适应这里的环境,把信鸽带到离开家乡的地方,信鸽会产生不适感,一旦被放飞,信鸽就会尽快飞回熟悉的家。

    信鸽的归巢能力得益于信鸽对地磁场变化的敏锐感知能力。大家都知道人们生活的地球存在着天然的地磁场,它的形成是因为地球内部的地核地幔里含有大量的磁性物质。

    地磁场有固定的磁极,所以外出旅行的驴友往往都会带上指南针用于辨别方向,防止迷路,就是利用了地磁场的磁极方向。处在地球不同的位置地磁场的方向和大小都不相同,虽然人类自身不能够感受到地磁场的变化,但信鸽却有着辨别地磁场变化的敏锐能力。信鸽对于长期生长的家所在位置的地磁场会有明确的印象,而对于远离家乡的地方的地磁场变化也能敏锐地感知,利用两点间的差异信鸽可以轻松地确定飞行方向,最快速度得飞回家乡。

    这种能力对人类来说可能是非常复杂不可思议的,但造物主确实赋予不同生物不同的能力。很多生物为了生存进化出来很多人类不具备的能力。除了信鸽的归巢能力,典型的还有蝙蝠能够发射超声波并通过接受物体反射的回波的方向和大小不同来寻找猎物,辨别障碍物的能力,这对人类来说也是不可思议的。人类通过研究借鉴蝙蝠的这种能力发明了雷达,并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狗则具有比人类更加敏锐的听觉和嗅觉,由此通过训练特种犬可以完成破案、缉毒等特定工作。很多的动物为了生存则具有变色能力、变形能力等等。

    信鸽的这种依靠地磁场变化的归巢能力决定了信鸽传书的单向和固定目的地的特性,这也是信鸽传书的局限性,但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已经是非常高效的通讯方式。当然,对于极少数优秀的信鸽,经过反复训练,有可能实现两地之间往返传信。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鸽传书已经失去了优势。但还有很多的信鸽爱好者作为一种爱好饲养信鸽,还有专门的信鸽比赛。

    1年前 0条评论
  • 溫楺鴏祢的头像
    溫楺鴏祢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今天就来回答一下关于鸽子的有趣问题吧!

    信鸽既能送信,主要是信鸽的眼睛的可以导航。有点复杂 ,稍作解释。

    鸽子的视网膜里有200个神经元,视网膜有三层,外层的视锥体可以将眼睛看到的光绪图像转换成电化学信号,中层的双级细胞,可以把这些电化学信号转别称脉冲,发往后层的神经节细胞,这样就再一次的加工了光学图像的信息。最后由视神经传到视顶盖,这是视觉系统的高级部位,最后到了大脑。

    鸽子视网膜里面有六种神经节细胞能对亮度、边缘、方向运动等,测量处天空中不同亮度的各个地区,寻找飞回自己家乡的方向和路线。

    简而言之,信鸽是利用太阳偏振光导航的。

    那么信鸽又是怎么找到准确的位置呢?人都不能是天生会干啥,何况是鸽子呢!这就在于主人的训练。主人主要利用信鸽的食欲和栖息欲加以训练。别太信电视剧里面那些幺蛾子,那些那种不受天气环境影响,可以作双向通信的鸽子是需要训练很久的!

    喜欢请关注文史工作坊!每天分享有趣的文史知识。

    1年前 0条评论